澳門社會民生促進會永遠榮譽會長陳溥森認為,今年國慶和中秋“雙節”同慶,在國家及大灣區多項利好政策和便利通關措施的助力下,當局、業界和社團把握時機,借助“世界旅遊日”和第十五屆全運會即將開幕的良機,積極組織了諸如“國際煙花比賽匯演”、“火樹銀花嘉年華”、“中秋音樂會”及“福隆商圈探店之旅”等多元化的特色活動,大幅提升了本澳旅遊活動樂趣和綜合吸引力,令訪澳遊客人數掀起了一個新的高潮。據有關方面統計,澳門今卓全澳入境旅客已突破3000萬人次,僅10月1日至8日“黃金周”假期,各口岸出入境旅客就達到230萬人次,其中入境旅客占114萬人次。澳門旅遊業是新冠肺炎疫情解封後,經濟領域復甦速度較快的一個行業。這固然得益於澳門回歸祖國後旅遊業不斷夯實各項基礎工作有關,同時也有賴於特區政府和社會團體、悠閒企業及表演單位的共同努力,巧妙地運用民俗節慶的載體,以本土特色美食作招徠,不斷推出幻影濠江、花車巡遊、煙花匯演、年宵市場、醒獅巡遊、演唱晚會等系列盛事,以及不間斷地舉辦各種體育賽事、藝術展覽等,立體展示出澳門這個中西文化交融城市的獨特風情與文化魅力,才吸引五湖四海的遊客慕名入境觀光攬勝。
然而,包括本澳居民在內的廣大民眾和遊客,無論是對澳門的旅遊內容,抑或是對澳門的閑適環境,在興致上總是有種美中不足而意猶未盡的感覺,導致純旅遊留宿過夜的興趣不大。原因何在?主因之一就是澳門缺失一個能吸引人氣的平民夜市,沒有熱騰騰的市井煙火溫度。眾所周知,旅遊不管是自由行、自助遊,抑或是定制遊,都並非是簡單的腳步移動遷徙,更多的是對異地歷史文化的追尋,是利用假期對輕鬆愉悅生活的慢品,夜市恰巧就是可擔當此功能的合適角色。所以,世界各地凡是出名的旅遊城市,總有一個或多個熱鬧的觀光夜市,如摩洛哥的馬拉喀什夜市、湄公河的星光夜市、臺灣的逢甲和士林夜市、香港的廟街夜市、遼寧錦州的凌河夜市、四川重慶的洪崖洞夜市等。在大灣區核心城市,也有珠海的夏灣夜市、南海的昆崗夜市和東莞的鴻福夜市等。即使是澳門,在上個世紀四、五十年代,在南灣近新馬路口和司打口兩個露天地方都有俗稱“平民夜總會”的“大笪地”。每當夜幕降臨,場內江湖賣武、遊醫售藥、講古唱戲、占卦算命以及各式熟食攤檔等便成行成市擺開陣勢,敲鑼打鼓、買賣吆喝之聲此起彼落,平民百姓可在熙熙攘攘的現場任意走動歇腳裹腹,熱鬧非凡。
開放式的“大笪地”夜市,以及休閒餐飲的“露天茶座”的存在,無疑會營造出一方水土熱鬧且刺激消費的氛圍,但也無可否認限於當年的條件,場內亦衍生出城市管理中的“髒、亂、差”情況以及治安消防等管理問題,也許當局有見及此,導致後期對準照申請的條件日漸收緊,乃至把絕大多數的街邊小販攤檔都被收攏集中到各個公共街市之內,地攤市場更是近乎消聲滅跡。結果,澳門的夜晚只見賭場五光十色的霓虹燈光,絕大多數片區卻黯然失色,一片冷清寂寥。時移世易,隨著形勢的變遷,政府為振興經濟,活化舊區,在2011年曾以“旅遊+美食”的構想,考慮在西灣湖廣場設置夜市,發展社區夜經濟。唯坊間有意見擔心會破壞該區的寧靜幽雅環境而強烈反對,計劃最終石沉大海。
自澳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為“創意城市美食之都”後,當局為扶持中小企發展,拓展旅遊事業,擦亮“美食之都”的金色名片,積極與地區工商團體合作,結合各片區地方特色,持續舉辦場地規模不同、時間長短不一的具有主題特色的各類市集,但從實踐來看,能產生影響的僅有屈指可數的幾個項目:如”澳門美食節”、“關前薈”、“康公夜市”、南灣“馬統領圍露天茶座”;以及2020年曾曇花一現的“黃昏薈萃議事亭”等,即便如此,也算不上是打響名堂。即使是最具實力的「幻彩耀濠江」項目,由於它並非固定恆常舉行,每年僅舉辦3個月,未能成為固定和恒常活動,再加上各個獨立夜市項目與各個片區之間的活動,缺乏連貫聯動,營造不出浪潮式的推動聲勢,失去互相輝映的作用。結果勞師動眾之後,曲終人散之際便成為市面回復冷清之時,遺下的只是人們打卡時的短暫停步,以及人走茶涼過後不思量的唏噓,根本沒有留下再度重來的印象。8月中旬在北京街舉辦的“尋味新口岸市集”和近期舉辦的「北區大笪地中秋市集」兩項活動,商戶均認為撬動的效果不如預期,就值得認真總結檢討。
夜間集市對振興經濟和發展旅遊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以刀郎近日在新疆烏魯木齊4場以“山歌響起的地方”為主題的巡迴演出為例,由於當地在宣傳、交通、住宿、飲食、零售等配套齊全,並提供有優惠的服務,公安與消防全程護航,28景區延長營業時間到午夜,二道橋夜市更延長至凌晨4時,還設立24小時消費投訴熱線嚴防價格違規。結果令這場樂壇盛事的溫度爆發出跨越山水的力量,初步預計客流量將超過400萬人次,拉動200至400億元的驚人消費規模。但澳門人稠、地窄、車多,要辦得好確實有點難度。事關在舊城區選一條老街舉辦夜市,往往受制於環境的局限,場內只能擺設約40個的小攤位,沒有熱鬧氛圍,根本形成不了氣候;倘要擴大規模成行成市必然容易在交通、噪音、衛生等方面對周邊市民生活造成影響,而市集規定一定要在夜間10時前必須打烊的做法,又與澳門居民日常生活習慣不匹配而備受詬病,因為此時間段不少家庭才剛吃完晚飯放下筷子,人未出家門,夜市已收檔了,夜市發揮不了應有的作用。至於市集攤位不設客人座位,又同人們腦海間長存的“辛苦揾來自在食”的觀念相勃,邊行邊食的行為給扶老攜幼的消費者帶來不便和尷尬,招來大眾的滿腹牢騷。
澳門是時候另擇地方專門設置具規模、固定式、恆常化的夜間市集了,現時的條件是成熟的。首先是政府財政充盈,現時庫房的財政儲備資本金額超過了6300億元,博彩稅收同比增長;其次是政府巳收回93幅閑置土地,面積達72萬平方米,除安排政府設施、公共房屋及私人樓宇使用外,仍有大量的土地未規劃利用;還有的是坐擁海濱長廊和濱海歷史文化景觀的充足資源可融合發展。此外,澳門不僅匯聚粵港澳傳統美食和東南亞特色風味,並擁有眾多葡式土風舞和粵劇折子戲及五邑僑鄉傳統習俗表演團隊,這一切足可令大眾享受沉浸式的飲食與文化體驗,增添市集的迷人魅力。不過,具體的選址一定要跳出擠進片區民居的舊思維,避免對市民正常生活造成影響甚至滋擾,減少社會矛盾,這樣才利於以新時代的要求、用現代化的標準去規劃設計,打造標杆式的新地標。此外,還要認真做好準照申請、環境保護、消防安全、衛生清潔、噪音控制、油煙凈化以及交通配套和停車安排等一系列工作,既要方便遊人出行前往,也要減少對市民生活的滋擾。辦好一個“夜食”、“夜演”的出色夜市,既能使文旅流量轉化成消費增量,更可以與社區商圈相呼應,推動茶飲、手信、文創、餐飲的深度融合,把效應輻射到周邊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