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單
中交四航局完成世界最大直徑HDPE管出運安裝
發布時間:2025-08-08 16:28:51 閱讀數:6324

在沙特西海岸,碧波輕漾的紅海與綿延的金色海岸線交相輝映,蔚藍的海面之下,一條象徵發展與友誼的“藍色動脈”正向著深海延伸,悄然連接起中沙兩國的合作願景。


近日,由中國港灣工程有限責任公司承建,中交第四航務工程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交四航局)負責實施的沙特吉贊工業城海水冷卻項目順利完成全長6600米、單管世界最大直徑3.5米的高密度聚乙烯管道(以下簡稱:HDPE管道)出運與安裝工作,打破了團隊此前在吉贊JIGCC取排水項目創造的直徑3米HDPE管道建設施工記錄,再次刷新了全球海底管道安裝新紀錄,以卓越的工程建設成果向中沙建交35週年獻禮。


作為“一帶一路”建設的主力軍和排頭兵,中交四航局自2007年進入沙特阿拉伯建築市場以來,深度參與到當地的港口、公路、管道、市政等多個業務領域,是沙特阿拉伯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力量。早在2014年,團隊便參與沙特吉贊JIGCC取排水項目建設,自主研發出“大直徑超長HDPE管道成套安裝技術”,在紅海沿岸書寫出一段“沙漠建城”的傳奇故事。此後,團隊又先後參與實施沙特吉贊商業港項目、蘇蓋克三期海水淡化項目、蘇蓋克四期海水淡化項目等工程建設,持續優化HDPE管道施工工藝,提出並採用行業內首例大直徑雙管同步出運安裝工藝,大幅縮短了高密度聚乙烯管道的安裝時間,推動HDPE管道成套安裝核心技術實現質的飛躍。


2022年,中交四航局憑借良好的信譽和雄厚的技術實力,承擔起沙特吉贊工業城海水冷卻項目的施工任務。該項目是沙特朱拜勒和延布皇家委員會在沙特吉贊基礎下游工業城建設的大型EPC項目,項目主要內容為一期海水冷卻系統的設計、採購、施工、預調試及調試,主要包括海上高密度聚乙烯取水管道及配套、取水泵站及附屬房建、陸上GRP管道及配件、大型機電設備採購及安裝等。項目建成後,將對工業城發展提供有力支持,同時為吉贊經濟城招商引資創造良好條件。



“智”造管道新焊法,攻克世界管道密封難題

在紅海海岸線上的管道預製場,一條條巨型HDPE管道靜靜地排列在場地之中,等待著被拖運入海的那一刻。“呲呲”的電火花聲下,產業工人們正為直徑3.5米、重達數十噸的管道進行焊接作業。


管道焊接,看似基礎,卻是決定出運安裝成敗的關鍵一環。按照常規經驗,往往採用電熔焊接工藝,通過電流加熱焊接接頭,使高密度聚乙烯熔化融合,並設置內焊帶和外焊帶實現密封效果。然而,面對如此巨大的管道直徑,內外焊帶與管壁之間的拼裝縫隙猶如難以逾越的鴻溝,管道密封質量難以得到保障。


為此,項目團隊提出採用“自適應電熔焊接環”技術,能夠根據管道的實際尺寸與形狀進行自適應調整。團隊在焊接環內部設置多個液壓缸,根據預設的參數進行精確伸縮,撐起內焊帶與管壁緊密貼合,實現完美的管道密封效果。


然而,新技術的應用並非一帆風順。在高溫、高負荷的試驗環境下,焊接設備出現液壓油溫度異常波動的問題,這直接影響液壓缸的伸縮精度。同時,焊接時內環溫度過高,導致焊接環局部膨脹,焊接質量大打折扣。面對挑戰,項目團隊持續優化自適應電熔焊接環技術,引入高性能的液壓系統和精密的傳感器,對液壓缸的數據參數進行反復的校准;採用高強度、高耐熱性的材料來製作焊接環,並增加加強筋和散熱孔,有效消除高溫、高負荷下的不利影響,從而確保內焊帶緊緊貼合管壁,將誤差控制在1毫米以內,符合密封質量要求。“為進一步提高焊接效率,我們還引入了自動化擠壓焊接工藝,在焊縫處形成流線型三角坡度,不僅提高焊接強度,還提升了水流勢能,技術效率提升30%以上。”項目相關負責人王曉東補充道。


創新浮運安裝工藝,打造深海“剎車導航”

根據施工方案,項目HDPE管道分為S0至S9共10段,其中核心施工內容的S2至S9段管道,需進行約3公里遠、最大水深13米的浮運安裝。然而,紅海海況複雜、作業窗口短,柔性管道在浮運過程中極易受潮汐干擾,姿態控制難度極高。“傳統‘浮托+牽引’的出運方案適用於剛性結構管道,但高密度聚乙烯管道屬於柔性材質,浮運期間管段姿態難以控制,沈放易引發局部變形。”項目相關負責人許雲飛解釋道。


為徹底解決管道出運難題,團隊自主研發“長大柔性管道浮運導航與實時監控系統”,每16節管道設置一組姿態傳感器,實時傳輸管道位置數據,並通過集成系統計算,形成實時線型圖像。操作人員根據圖像反饋動態調整拖船的牽引角度和力度,確保管道始終保持最佳航行狀態,將管道在浮運過程中的扭曲、形變風險降低了90%以上。


然而,當管道順利“浮穩”後,如何精准且安全地“沉放”又成了新的技術難題。常規的水下安裝方式,往往可通過船舶吊裝、逐段下沉的方式完成。然而項目單次安裝的管道最長段長度超500米,相當於將30節標準型號的復興號列車連接在一起,傳統吊裝工藝顯然難以適配。


“一次測試時管道沉得太快,差點拉斷焊接頭。”王曉東在回放視頻後發現問題所在。團隊優化原有管節安裝工藝,研發出“氣囊配合犧牲吊帶”的三級自動減速方案,用“氣囊+保險絲”的結構模擬“多段剎車”效果,將管道下沈速度控制在每秒0.3米內,整體下沈精確率高達99%,確保管道以幾乎完美的姿態輕盈落位。


“如今項目已完成所有管道的出運安裝工作,管道直徑較原紀錄擴大16.7%,再次刷新了全球海底柔性管道出運安裝的新紀錄。” 王曉東介紹道。


打造文化共建平台,築起民心相通之橋

在全力推進工程建設的同時,項目團隊著力打造多元文化交流平台,通過語言共學、文化共享,以人文交流的“軟實力”激活團隊協作的“新動能”,搭建起中沙員工交流的橋梁。


施工期間,項目團隊開設“中文講堂”,創新設置階梯式課程體系,涵蓋基礎漢語、商務會話及中國文化三大模塊,並巧妙融入工程管理場景化教學。印度籍安全工程師瑟斌深有感觸,“商務漢語課程讓我更精准把握中方同事的思維邏輯,工作溝通效率顯著提升。”曾在中國留學的沙特員工阿茲則化身“雙語橋梁”,不僅系統梳理“報關”“清關”等專業術語庫,更在項目推進會上用流利中文彙報工作,成為跨文化交流協作的典範。


除了開展課堂教學,項目還注重文化理念的傳播與互動。雷鋒月期間,團隊舉辦“新時代 新雷鋒——搭建中沙友好漢語橋”志願服務活動,由中方員工組成的“雷鋒精神”宣講隊為八十餘位外籍員工講解雷鋒故事,分享助人為樂的精神內涵。“我想向雷鋒學習,多多幫助其他人。”外籍員工阿馬爾表示從中受益匪淺,對中國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認同。


此外,每逢傳統節慶,團隊精心組織多樣的文化交流活動,為中外員工搭建起深入溝通、增進理解的橋梁。中秋茶話會上,外籍員工阿卜杜拉執筆書寫“你好”的深深情誼;坦托拉冬日節期間,“中國文化長廊”展示的中國書法、茶藝、剪紙、川劇變臉引得當地民眾連連驚嘆;宰牲節期間,中沙員工圍坐分享椰棗甜點,在習俗對話中深化理解。通過一系列文化活動,項目不僅為當地基礎設施建設注入中國力量,更在民心相通中夯實了合作基礎,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注入人文溫度。


從吉贊JIGCC取排水項目到吉贊工業城海水冷卻項目,11年來,中交四航局持續優化大直徑超長HDPE管道成套安裝技術,實現了從技術空白到自主掌握核心技術,從傳統人工操作到智能化施工的轉型升級,逐漸成長為HDPE管道行業的引領者。未來,中交四航局將聚焦高科技水平自立自強,持續推進大直徑超長HDPE管道成套安裝技術迭代升級,並以“文化共建、人文交融”為路徑,探索多元融合發展模式,為構建中沙命運共同體、推動全球互聯互通作出更多積極貢獻,共同繪就繁榮、可持續的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