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單
陳溥森:多管齊下綜合治理 行人亂過馬路現象
發布時間:2025-04-08 14:54:32 閱讀數:5544

新冠肺炎疫情解封後,得益於中央的惠澳政策,在全球經濟發展面臨諸多不穩定、不確定因素的大環境下,澳門經過各方的努力,近年來的到訪人數正在持續增長,去年入境人數巳達到3493萬人次,比前年增長23.8%。遊客大增,加上澳門自身的25萬輛機動車在行走,令土地面積只有33.3平方公里的彈丸之地,陸路交通因存在配套設施不足而不斷產生出各種矛盾,人車爭道、途人亂過馬路的交通安全隱患變得日顯嚴重。據澳門警方資料顯示,去年全年攔截行人違規過馬路的個案共有7460宗,比前年增加58%,多開罰單逾4300張。其中新馬路由永亨銀行至金碧坊路段,途人在車流中隨意橫穿馬路的情況尤為嚴重,經常險象橫生,給人車安全帶來重大威脅。事態現巳引起社會各方的關注,故有消息稱當局擬在上述黑點路段加高行人道護欄,以扭轉行人亂過馬路亂象。


行人道隔離護欄究竟未來是怎樣加高的?因現時未有詳情披露,坊間存在各種猜測與疑慮。眾所周知,新馬路位於澳門歷史城區核心地帶,貫通半島南北。全長雖然只有約620米,寬約11米,但路面卻是雙向三車道,不僅串聯議事亭前地、玫瑰堂、大三巴牌坊等著名景點,是遊客必訪之地,更是連接內港碼頭與南灣湖CBD區和關閘口岸的車輛通行要道,是經濟和交通大動脈。沿街設置加高護欄,無疑能以強制的手段引導行人使用正確的通道橫過馬路,不過在這復雜的路段加高隔離障礙物,就需要以嚴謹的科學態度進行細致考慮和完善規劃,組成一道交通安全防線,既能有效減少行人隨意跨越護欄亂過馬路的違規情況,又能提升市容美觀和行人的實際需要,以及當發生突發事件時能快速疏散人流。所以,當局應以人體工程學原理,合理設定護欄的提升高度,太矮太疏不能有效阻止行人冒險攀爬翻越;太高太密又影響市容市貌的觀瞻,兩者必須兼顧。此外,還要考慮護欄的使用材質,是鐵鏈還是石墩?是木柵還是磚牆?都不能馬虎處之,事關其表面的粗糙度與厚薄度都關乎道路的佔用和行人的安全。


整治交通亂象,用物理措施設置護欄、提升高度並非唯一的辦法,最全面有效的辦法,是通過科技手段、工程技術、設施配套、公眾教育、法規執行等多種方法進行綜合治理。要更好地改善新馬路人車爭路的亂狀,應集中力量全盤規劃,例如斑馬線的優化、巴士站的調整、信號燈的時間控制等。在科技手段日新月異的今天,運用智能監控系統治理交通已是一種趨勢,對新馬路易違規路段(此範圍畢竟有限)不妨嘗試安裝Al攝像頭,利用雷達聲光感應,結合人臉識別與行為分析,對亂過馬路者進行實時監控並發出語音警示勸阻,在夜間或低光時段最好也能有路面投射動態警示,這當然需要技術和資金支持,但這辦法比被動地提升人行道護欄更為優勝。要杜絕行人亂過馬路的現象,關鍵要提高人們出行的交通安全意識,冀當局加強這方面的宣傳教育,尤其是針對學生和長者,通過學校和社區活動普及交通安全知識,全民行動共同構建安全有序的交通環境。